树是一种非线性表结构比线性表的数据结构要复杂得多。
“树”中每个元素叫作“节点”;用来连线相邻节点之间的关系,叫作“父子关系”。
如下图所示:
A
节点就是 B
节点的父节点,B
节点是 A
节点的子节点。B
、C
、D
这三个节点的父节点是同一个节点,所以它们之间互称为兄弟节点。E
。G
、H
、I
、J
、K
、L
都是叶子节点。树还有三个比较相似的概念:
树的高度:根节点的高度+1
二叉树,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“叉”,也就是两个子节点,分别是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。
二叉树并不要求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,有的节点只有左子节点,有的节点只有右子节点。
如上图所示:
要理解完全二叉树定义的由来,需要先了解,如何表示(或者存储)一棵二叉树。想要存储一棵二叉树,有两种方法:
从图可以看到,每个节点有三个字段,其中一个存储数据,另外两个是指向左右子节点的指针。
只要拎住根节点,就可以通过左右子节点的指针,把整棵树都串起来。这种存储方式比较常用,大部分二叉树代码都是通过这种结构来实现的。
基于数组的顺序存储法。
i=1
的位置2*i=2
的位置2*i+1=3
的位置所以,图中 D
节点的左子节点存储在 2*i=2*2=4
的位置,右子节点存储在 2*i+1=2*2+1=5
的位置。
如果节点 X
存储在数组中下标为 i
的位置:
2*i
的位置存储的就是左子节点2*i+1
的位置存储的就是右子节点i/2
的位置存储就是它的父节点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只要知道根节点存储的位置(一般情况下,为了方便计算子节点,根节点会存储在下标为 1
的位置),这样就可以通过下标计算,把整棵树都串起来。
如果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只会浪费下标为0的存储位置,如果是一棵非完全二叉树会浪费较多存储空间。
所以,如果某棵二叉树是一棵完全二叉树,那用数组存储无疑是最节省内存的一种方式。因为数组的存储方式并不需要像链式存储法那样,要存储额外的左右子节点的指针。
这也是为什么完全二叉树要求最后一层的子节点都靠左的原因。堆其实就是一种完全二叉树,最常用的存储方式就是数组。
如何将所有节点都遍历打印出来,经典的方法有三种,前序遍历、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。其中,前、中、后序,表示的是节点与它的左右子树节点遍历打印的先后顺序。
实际上,二叉树的前、中、后序遍历就是一个递归的过程。
递归的关键是递推公式和终止条件,递推公式的关键是问题拆分,如果要解决问题 A,就假设子问题 B、C 已经解决,然后再来看如何利用 B、C 来解决 A。
# 前序遍历的递推公式:
preOrder(r) = print r->preOrder(r->left)->preOrder(r->right)
# 中序遍历的递推公式:
inOrder(r) = inOrder(r->left)->print r->inOrder(r->right)
# 后序遍历的递推公式:
postOrder(r) = postOrder(r->left)->postOrder(r->right)->print r
# 伪代码
void preOrder(Node* root) {
if (root == null) return;
print root // 此处为伪代码,表示打印root节点
preOrder(root->left);
preOrder(root->right);
}
void inOrder(Node* root) {
if (root == null) return;
inOrder(root->left);
print root // 此处为伪代码,表示打印root节点
inOrder(root->right);
}
void postOrder(Node* root) {
if (root == null) return;
postOrder(root->left);
postOrder(root->right);
print root // 此处为伪代码,表示打印root节点
}
二叉树遍历的时间复杂度是O(n)
。
二叉查找树最大的特点就是,支持动态数据集合的快速插入、删除、查找操作。
散列表也是支持这些操作的,并且散列表的这些操作比二叉查找树更高效,时间复杂度是
O(1)
。
二叉查找树是二叉树中最常用的一种类型,也叫二叉搜索树,是为了实现快速查找而生的。它还支持快速插入、删除一个数据。这些都依赖于二叉查找树的特殊结构。二叉查找树要求,在树中的任意一个节点,其左子树中的每个节点的值,都要小于这个节点的值,而右子树节点的值都大于这个节点的值。
插入过程有点类似查找操作。
删除操作就比较复杂。针对要删除节点的子节点个数的不同,分三种情况来处理:
null
。比如图中的删除节点 55
。13
。18
。实际上,关于二叉查找树的删除操作,还有个非常简单、取巧的方法,就是单纯将要删除的节点标记为“已删除”,但是并不真正从树中将这个节点去掉。这样原本删除的节点还需要存储在内存中,比较浪费内存空间,但是删除操作就变得简单了很多。而且,这种处理方法也并没有增加插入、查找操作代码实现的难度。
二叉查找树中快速地查找最大节点和最小节点、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。
中序遍历二叉查找树,可以输出有序的数据序列,时间复杂度是 O(n)
,非常高效。因此,二叉查找树也叫作二叉排序树。
图中第一种二叉查找树,根节点的左右子树极度不平衡,已经退化成了链表,所以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 O(n)
。
大部分情况下,不管操作是插入、删除还是查找,时间复杂度其实都跟树的高度成正比,也就是 O(height)
。将高度转为层数,第 K
层包含的节点个数就是 2^(K-1)
。最后一层的节点个数在 1 个到 2^(L-1)
个之间(假设最大层数是 L
)。
所以得到如下公式:
n >= 1+2+4+8+...+2^(L-2)+1
n <= 1+2+4+8+...+2^(L-2)+2^(L-1)
借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,可以计算出,L
的范围是[log2(n+1), log2n +1]
。
需要构建一种不管怎么删除、插入数据,在任何时候,都能保持任意节点左右子树都比较平衡的二叉查找树,这就是平衡二叉查找树。平衡二叉查找树的高度接近 logn
,所以插入、删除、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比较稳定,是 O(logn)
。
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,二叉查找树中存储的,是一个包含很多字段的对象。利用对象的某个字段作为键值(key
)来构建二叉查找树,把对象中的其他字段叫作卫星数据。
如果存储的两个对象键值相同,有两种解决方法:
当要查找数据的时候,遇到值相同的节点,并不停止查找操作,而是继续在右子树中查找,直到遇到叶子节点,才停止。这样就可以把键值等于要查找值的所有节点都找出来。
对于删除操作,需要先查找到每个要删除的节点,然后再按前面讲的删除操作的方法,依次删除。
O(1)
,非常高效O(logn)
O(n)
的时间复杂度内,输出有序的数据序列O(logn)
logn
小,所以实际的查找速度可能不一定比 O(logn)
快散列表的构造比二叉查找树要复杂,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,比如:
平衡二叉查找树只需要考虑平衡性这一个问题,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比较成熟、固定。
为了避免过多的散列冲突,散列表装载因子不能太大,特别是基于开放寻址法解决冲突的散列表,不然会浪费一定的存储空间。
平衡二叉查找树在某些方面还是优于散列表的,所以,这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。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,需要结合具体的需求来选择使用哪一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