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d 是Kubernetes项目中最小的API对象,原子调度单位。
Docker的原理与本质:Namespace做隔离,Cgroups做限制,rootfs做文件系统。
容器的本质:进程。
安装psmics工具集,并使用pstree工具查看系统进程。
yum install -y psmisc
# 返回当前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的树状结构
pstree -g
systemd(1)───rsyslogd(627) ─┬─{rs:main Q:Reg}(627)
└─{in:imklog}(627)
# 省略很多
...
在一个正在运行的操作系统中,进程是以进程组的方式“有原则的”组织在一起,在进程后的括号中的数组表示进程组ID(Process Group ID,PGID)。
rsyslogd程序是负责Linux系统里的日志处理,它的主程序是main,和它要用的内核日志模块imklog等,同属于627进程组,这些进程相互协作,共同完成rsyslog程序的职责。对于操作系统来说,这样的进程更容易管理。
例如,Linux系统只需要将信号(如SIGKILL)发送给进程组,那么该进程组中的所有进程都会收到这个信号而终止运行。
kubernetes项目所做的,就是将“进程组”的概念映射到了容器技术中,并使其成为云计算“操作系统”里面的“一等公民”。
在实际应用中,应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,类似于“进程与进程组”的关系,这使得它们必须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,否则基于Socket的通信和文件交换,会出现问题。没有组的概念,这样的运维关系非常难以处理。
容器是单进程模型。
容器的“单进程模型”,并不是指容器里只能运行“一个”进程,而是指容器没有管理多个进程的能力。这是因为容器里
PID=1
的进程就是应用本身,其他的进程都是这个PID=1
进程的子进程。
用户编写的应用,并不能够向正常操作系统里的init进程或者systemd那样拥有进程管理的功能。
举个例子:一个Java Web程序(PID=1),然后执行docker exec 进入该容器后,在后台启动一个Nginx进程(PID=3),当这个Nginx进程异常退出的时候如何知道?进程退出后的垃圾回收工作又该谁去做?
以上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:
在Kubernetes中以Pod为原子调度单位,调度器统一按照Pod而非容器的资源需求进行计算。
容器之间的紧密协作称为“超亲密关系”。这样的容器的典型特征包括但不限于:
容器的超亲密关系可以在调度层面实现,Pod在kubernetes项目中,最重要的是“容器设计模式”。
Pod是逻辑上的概念。即Kubernetes真正处理的其实是宿主机操作系统上Linux容器的Namespace和Cgroups,而不存在一个所谓的Pod隔离环境。
Pod是一组共享了某些资源的容器,Pod里的所有容器共享的是同一个Network Namespace,并且可以声明共享同一个Volume。
使用Docker原理能否实现Pod?A与B两个容器共享网络和Volume,如下命令:
docker run --net=B --volumes-from=B --name=A image-A ...
# 容器B必须比容器A先启动
这样的话,多个容器就不是对等关系,而是拓扑关系。
Pod的实现需要使用一个中间容器,这个容器叫作Infra容器。在这个Pod中,Infra容器永远都是第一个被创建的容器,而其他用户定义的容器,则通过Join Network Namespace的方式与Infra容器关联在一起。
这个Pod里有两个用户容器A和B,还有一个Infra容器。在Kubernetes项目中,Infra容器占用极少资源,使用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像(k8s.gcr.io/pause
)。这个镜像是一个用汇编语言编写的,永远处于“暂停”状态的容器,解压后的大小也只有100~20KB左右。
对于Pod里的容器A和B:
对于同一个 Pod里面的所有用户容器来说,它们的进出流量,可以认为都是通过Infra容器完成的。
如果要为 Kubernetes 开发一个网络插件,应该重点考虑的是如何配置这个 Pod 的 Network Namespace,而不是每一个用户容器如何使用网络配置,这是没有意义的。
有了这个设计之后,共享Volume就简单多了:Kubernetes 项目只要把所有Volume 的定义都设计在 Pod 层级即可。这样,一个 Volume对应的宿主机目录对于Pod来说就只有一个,Pod 里的容器只要声明挂载这个 Volume,就一定可以共享这个Volume对应的宿主机目录。比如下面这个例子:
apiVersion: v1
kind: Pod
metadata:
name: two-containers
spec:
restartPolicy: Never
volumes:
- name: shared-data
hostPath:
path: /data
containers:
- name: nginx-container
image: nginx
volumeMounts:
- name: shared-data
mountPath: /usr/share/nginx/html
- name: debian-container
image: debian
volumeMounts:
- name: shared-data
mountPath: /pod-data
command: ["/bin/sh"]
args: ["-c", "echo Hello from the debian container > /pod-data/index.html"]
在这个例子中,debian-container 和 nginx-container 都声明挂载了 shared-data 这个Volume。而 shared-data 是 hostPath 类型。所以,它对应在宿主机上的目录就是:/data
。而这个目录,其实就被同时绑定挂载进了上述两个容器当中。
Pod 这种“超亲密关系”容器的设计思想,实际上就是希望,当用户想在一个容器里跑多个功能并不相关的应用时,应该优先考虑它们是不是更应该被描述成一个 Pod 里的多个容器。
为了能够掌握这种思考方式,应该尽量尝试使用它来描述一些用单个容器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第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:WAR 包与 Web 服务器。我们现在有一个 Java Web 应用的 WAR 包,它需要被放在 Tomcat 的 webapps 目录下运行起来。
假如,你现在只能用 Docker 来做这件事情,那该如何处理这个组合关系呢?
实际上,有了 Pod 之后,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。我们可以把 WAR 包和 Tomcat 分别做成镜像,然后把它们作为一个 Pod 里的两个容器“组合”在一起。这个 Pod 的配置文件如下所示:
apiVersion: v1
kind: Pod
metadata:
name: javaweb-2
spec:
initContainers:
- image: geektime/sample:v2
name: war
command: ["cp", "/sample.war", "/app"]
volumeMounts:
- mountPath: /app
name: app-volume
containers:
- image: geektime/tomcat:7.0
name: tomcat
command: ["sh","-c","/root/apache-tomcat-7.0.42-v2/bin/start.sh"]
volumeMounts:
- mountPath: /root/apache-tomcat-7.0.42-v2/webapps
name: app-volume
ports:
- containerPort: 8080
hostPort: 8001
volumes:
- name: app-volume
emptyDir: {}
在这个 Pod 中,我们定义了两个容器:
geektime/sample:v2
,这个镜像里只有一个 WAR 包(sample.war
)放在根目录下WAR 包容器的类型不再是一个普通容器,而是一个 Init Container 类型的容器。
在 Pod 中,所有 Init Container 定义的容器,都会比
spec.containers
定义的用户容器先启动。并且,Init Container 容器会按顺序逐一启动,而直到它们都启动并且退出了,用户容器才会启动。
cp /sample.war /app
",把应用的 WAR 包拷贝到 /app
目录下,然后退出/app
目录,就挂载了一个名叫 app-volume 的 Volume像这样,用一种“组合”方式,解决了 WAR 包与 Tomcat 容器之间耦合关系的问题。实际上,这个所谓的“组合”操作,正是容器设计模式里最常用的一种模式,它的名字叫:sidecar。
sidecar 指的就是可以在一个 Pod 中,启动一个辅助容器,来完成一些独立于主进程(主容器)之外的工作。
比如,这个应用Pod中,Tomcat容器是要使用的主容器,而WAR包容器的存在,只是为了给它提供一个 WAR包而已。所以,用InitContainer 的方式优先运行 WAR包容器,扮演了一个 sidecar 的角色。
第二个例子:容器的日志收集。
比如,现在有一个应用,需要不断地把日志文件输出到容器的 /var/log
目录中。
/var/log
目录上/var/log
目录上这个例子中的 sidecar 的主要工作也是使用共享的 Volume 来完成对文件的操作。
Pod中所有容器都共享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。这就使得很多与 Pod 网络相关的配置和管理,也都可以交给 sidecar 完成,而完全无须干涉用户容器。
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Istio这个微服务治理项目了。Istio项目使用sidecar容器完成微服务治理。
容器技术的本质是“进程”,一个运行在虚拟机里的应用,是被管理在Systemd或者supervisord执行的一组进程,而不是一个进程。
Pod实际上在扮演传统基础设施里的虚拟机的角色,而容器,则是这个虚拟机里运行的用户程序。
当需要把一个运行在虚拟机里的应用迁移到 Docker 容器中时,一定要仔细分析到底有哪些进程(组件)运行在这个虚拟机里。
然后,就可以把整个虚拟机想象成为一个Pod,把这些进程分别做成容器镜像,把有顺序关系的容器,定义为 Init Container。这才是更加合理的、松耦合的容器编排诀窍,也是从传统应用架构,到“微服务架构”最自然的过渡方式。
如果强行把整个应用塞到一个容器里,甚至不惜使用Docker in Docker 这种在生产环境中后患无穷的解决方案,恐怕最后往往得不偿失。